青春智汇绿色热土 专业赋能低碳兴农——西安工程大学赴陕西杨凌“光储热·自然芯”暑期社会实践团实践纪实

作者:胡雨露 时间:2025-08-22 点击数:

2025年8月15日至20日,西安工程大学“光储热·自然芯”暑期社会实践团,聚焦小型农业温室绿色转型的“卡脖子”难题,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园区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一场以“光储热一体化”低碳路径探索为主题的科创实践,用专业智慧为农业节能减排献上科学方案。

实践团师生一行8人先后走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农林博览园、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棚掌柜”智慧农业链企业、杨凌农科集团以及新集村葡萄种植基地等多地,通过座谈交流、实地测试、农户访谈等形式,系统调研了传统农业设施在热环境调控、能源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现状与痛点。团队发现,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了精准的环境调控、智能装备应用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提升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同时实现劳动生产率提升,但面临着巨大的投资和耗能问题,对广大农户而言,仍普遍面临“用不起、不会用、改不动”的困境。

在陕西省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新集村,队员们深入葡萄新品种示范园温室大棚,运用专业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动态变化,科学评估棚体结构的热工性能与热环境表现;与村委会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细致探讨不同供暖模式的能耗与经济成本,并逐一记录农户在生产中对低碳采暖技术的迫切需求与采纳意愿。在锦田农业合作社,陕西省劳动模范李海平为团队详细介绍了当地葡萄种植的技术瓶颈与合作社的运营痛点,并对同学们提出的“轻量化工具包”设想给予了充分肯定。

基于连日来的深入调研及赵娟老师的专业指导,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以“自然储热体”如太阳能联合相变蓄热墙等低成本的“光-储-热”集成方案,旨在通过利用清洁能源与低能耗温湿度调控技术,切实帮助小农户降低供暖成本、减少碳排放、增加种植收益。目前,团队正基于实地采集的数据和完善的方案设计,撰写调研报告与技术建议,为推动区域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只有扎根土地,才能产生真实的价值。”队员于建城表示,“我们将持续优化方案,努力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节能减排之路,为乡村振兴和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此次实践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思维,也展现了西工程大学子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撰稿胡雨露 审核:鱼园)

Copyright © 西安工程大学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临潼区陕鼓大道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