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拙政悟园理 穿石觅迹溯古韵 ——风景园林专业苏州实践教学纪实(七)
作者:胡星哲 时间:2025-04-16 点击数:
2025年4月15日晨光未启,西安工程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已踏上第七日实践征程。从“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到贝聿铭的几何诗篇苏州博物馆,从狮子林的禅意叠石到平江路的烟火长卷,这一日,学子们在江南园林的巅峰之作与历史街巷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专业对话。
拙政问园:咫尺山林见乾坤
为避人潮,师生们披星启程。7时许踏入拙政园,晨雾中的“远香堂”若隐若现,池面残荷与新柳交织成水墨长卷。同学们迅速展开考察:相机镜头扫过“与谁同坐轩”的扇形窗,记录下框景视角与尺度的精妙关系;有同学则用速写捕捉“小飞虹”廊桥的倒影——朱栏曲桥映水,恰似一阕凝固的《牡丹亭》。

在“梧竹幽居”,老师以亭中八角门为例解析“借景”真谛:“透过这门洞,北寺塔仿佛成了园中私藏,这便是计成所言‘巧于因借’的至高境界。”同学们发现,园中每一处铺装纹样皆暗含隐喻:海棠纹地坪寓“玉堂富贵”,六边形冰裂纹应合“寒窗苦读”,传统文化的符号系统令众人叹服。

博物观今:光影为笔写新章
10时30分,师生转赴苏州博物馆。贝聿铭设计的几何形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同学们惊叹于片石假山的当代诠释——以水墨渲染的砂岩切片叠砌,竟在室内重构了米芾的“米氏云山”。主厅的八角形天窗将天光揉碎,投影在墙面形成流动的竹林剪影;文创区用金属网复刻留园花窗纹样,电子屏在其后播放四季园景,虚实交织间,传统园林化作可触摸的数码诗篇。

设计师用钢与玻璃重译了‘粉墙黛瓦’,这些斜切的屋面角度,竟与拙政园‘荷风四面亭’的飞檐起翘角度暗合!更令众人震撼的是“吴门书画厅”——展柜玻璃蚀刻《姑苏繁华图》局部,透过放大百倍的笔触,墨色氤氲化作空间引导的视觉语言。

狮林觅石:禅机隐现曲径中
午后,师生深入狮子林。这座以假山闻名的禅意园林,让同学们领略了“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造境奇观。同学们攀行“九狮峰”洞穴,测绘通道宽窄变化数据,发现最窄处仅容侧身而过,却暗合“柳暗花明”的空间哲学。

平江寻脉:古巷新声续文脉
日影西斜时,师生漫步平江路。这条800年古街的水陆并行格局,成为活的教材。河埠头石阶的收分比例,其坡度与《营造法式》中的“踏道之制”惊人相似;店铺招牌的字体演变——从木雕匾额到霓虹灯箱,传统书法的筋骨融入现代设计的肌理。在“翰尔园”书场,评弹声里同学们速写临河窗景:竹帘半卷,乌篷船划过,窗框如画屏截取流动的江南。设计师用‘微更新’手法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场景,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暮省凝思:古今辉映启新程
当虎丘塔的轮廓隐入夜色,同学们心中却亮起明灯。从拙政园的“壶天”到平江路的“烟火”,从苏博的几何诗篇到狮林的禅意叠石,这场实践教学已超越技法训练,成为文化基因的解码之旅。明日,师生将带着这份觉醒,继续在设计的星河中追寻属于东方园林的永恒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