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新馆藏古韵 学子探园启新思 ——风景园林专业苏州博物馆西馆实践教学纪实(五)
作者:胡星哲 时间:2025-04-14 点击数:
2025年4月13日晨,西安工程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师生结束屏山古村实践,历经6小时车程奔赴苏州。首站抵达苏州博物馆西馆,在这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建筑中,同学们不仅见证了园林艺术的跨界演绎,更在空间设计的精妙对话中,找到了专业学习的崭新维度。

千里赴苏:从徽州烟雨到江南雅韵
晨光中,大巴车驶离屏山青瓦白墙的画卷,穿越皖南丘陵与江南水网。6小时颠簸未减学子热情,车窗外渐次展开的稻田与河道,恰似一幅流动的《姑苏繁华图》。午后2时,当西馆标志性的“十个盒子”建筑群跃入眼帘,同学们瞬间被其几何切割的现代感震撼——灰白色墙体错落层叠,玻璃幕墙倒映着天光云影,传统坡屋顶经解构后与钢结构碰撞出时空交叠的诗意。

盒中藏园:传统元素的当代转译
步入西馆,同学们惊叹于设计师对苏州园林的致敬与创新。入口处的“光影漏窗”将室外庭院框成动态画幅,随着日影偏移,墙面上的梅花纹投影在展厅地面徐徐舒展。“这简直是立体的《园冶》!”同学们举起相机,记录下光线与几何的共舞。

在“吴中风雅”展厅,太湖石被悬置于透明玻璃匣中,下方投影模拟水波荡漾,虚实之间再现了“石令人古,水令人远”的意境。同学们驻足分析:“传统赏石从园林移入室内,通过科技手段保留了‘移步换景’的观赏逻辑。”更令众人称绝的是“园林长廊”展区——设计师以金属网重构廊架,穿插电子屏播放四时园景,游走其间,仿佛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交织的沧浪亭。

跨界启示:园林语言的无界可能
“原来我们学的不仅是造园,更是一种空间叙事的方法论!”在“宋式厅堂”复原展区,一位同学激动地指着展陈设计:仿古木构架间嵌入LED屏,循环播放《营造法式》的动态图解;展柜玻璃上的蚀刻纹样,正是放大百倍的《千里江山图》笔触。这些设计让同学们意识到,园林的漏窗、景墙、铺装等元素,完全可以转化为室内空间的叙事媒介。

西馆中庭的“水院”采用黑色花岗岩铺地,倒映着钢结构穹顶,将“网师园月到风来亭”的意境抽象为极简几何;文创区的屏风以亚克力复刻留园花窗纹样,光影透过时在地面投射出流动的牡丹图案。“风景园林师的舞台不应局限于户外,室内设计同样需要我们的空间塑造能力。”一位同学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说道。

专业觉醒:从文化自信到创新自觉
参观的过程中,老师以西馆为例给同学们解析设计逻辑:“‘让光线做设计’,而这座建筑向我们明确的展示,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基因才是更永恒的光源。”老师进一步启发思考:“你们今天看到的不仅是展品,更是园林语言在当代设计叙事的表达。风景园林师应是空间的诗人,太湖石是你们的逗号,景墙是分节符,而光与影,就是最灵动的韵脚。”

暮色渐浓,师生们返回住处,西馆的启示仍在发酵。当漏窗的月光遇见钢结构的星辰,当太湖石的褶皱映照数码投影的波纹,这场实践教学已悄然拓宽了专业的边界。明日,同学们将走进留园与虎丘,在古典园林的母体中,继续探寻设计的永恒之道。